甘肃张家川:壮大中药材培育基地 助农兴产促发展

日期: 2020-08-12 浏览1961

伴随着中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中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中药材的种植作为中医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张家川县大阳镇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先后到达定西、陇南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先进经验,邀请专家深入到各行政村田间地头,对大阳、河李、南山等村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等进行调研考察,在河李村开展中药材种植试点工作,经过多方不断的努力,河李村中药材取得了大丰收,越来越多的群众纷纷加入中药材种植队伍中来。

突破传统种植 壮大中药材培育基地

“美好的开端,良好的市场前景,群众的高昂的积极性,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阳镇创新工作方式,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破传统农作物种植产业格局,逐步将中药材种植推广到南山梁一带,打造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以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为目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达到预期脱贫。通过实施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探索一条靠田养人、以药兴农的产业扶贫开发之路。”大阳镇党委书记说道。

在大阳、河李、南山、候吴、梁堡五村共种植各类中药材共计1530亩。其中,依托大阳村努家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南山梁一带共流转了土地1200亩,种植特色花椒400亩,黄芪400亩,党参200亩,板蓝根100亩,柴胡100亩。千亩中药材基地的建设,既保留着原有的药材优质资源,又计划增加金银花、牡丹等新品种的引进,为中药材多品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二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河李村本草堂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传统育苗区域,连片建成黄芪、党参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0亩。努家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预计将建成各类种苗繁育基地240余亩。育苗基地的建设,既规避了外购种子种苗适应性差、质量难以保证的风险,又解决了药材大面积供种的难题,经济效益较好。三是标准化基地建设兴起。南山梁遍布着荒山、草滩、沟壑等不同的地形,为了充分利用到每个地块,大阳镇严格按照药材所适应土质、光照等因素,网格化种植管理,严格“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采收”的要求,2019年,大阳镇建成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实行“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既规范了栽培技术,保证了药材质量,又提升了药材的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保证药材种植能获得规模效益。

科学合理布局 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杜绝盲目追风,规避市场风险,大阳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推进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全镇涌现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大阳村努家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农户一方面可以领取土地流转费,另一方面将土地量化入股参与年底分红,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目的。同时,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以村集体名义入股到合作社进行分红。一方面让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根据目前市场价格预计年产值450万元,大阳村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3300元,村集体经济增加20万元。

下一步,大阳镇在不断实践中寻求经验,逐步摸索形成完备的“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大保险投入,规范规章制度,形成种植风险承担措施,确保农户种植“零风险”。

调整产业结构 全面开启全产业链建设

6月12日,大阳镇大阳村中药材晾晒加工厂开工奠基,意味着大阳镇结束中药材种植的“裸奔”时代,全面开启中药材的种植、初加工、电商、仓储等生产流通的全链条。

大阳村中药材晾晒加工厂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的发展模式,由天水圣慈药业有限公司和大阳镇努家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用地32亩,厂房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年加工药材1500吨,建成后预计可带动种植户发展中药材1万亩,解决300余人就业,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中药材晾晒加工厂建设项目开工奠基,不仅可以增强中药材种植户的信心,有力的解决了产品加工、销售问题,而且可以引导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大阳村甚至周边村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